初秋的南昌,因剑而沸腾,9月15日,2023年中国击剑俱乐部联赛全国赛在南昌国际体育中心正式拉开帷幕,来自全国各地的3000余名击剑选手齐聚赣江之滨,将在为期五天的赛事中展开激烈角逐,这是国内业余击剑领域规模最大、水平最高的年度赛事,也是疫情防控政策优化后首次全面恢复的全国性击剑盛会。
赛事规模创新高 全民击剑热潮涌动
清晨七点,南昌国际体育中心已是人声鼎沸,剑道上银光闪烁,击剑鞋与地胶摩擦的声音此起彼伏,据赛事组委会介绍,本届比赛参赛人数突破3000人,较上一届增长20%,创下历史新高,选手年龄跨度从6岁的儿童组到60岁的老将组,覆盖U8、U10、U12、U14、U16、U19及公开组等全部组别。

“这是全国击剑爱好者的节日。”中国击剑协会竞赛部部长刘辉在开幕式上表示,“参赛人数的持续增长,反映了击剑运动在中国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,我们特别选择南昌作为举办地,就是要将这项优雅的运动带到更多城市。”
三代同堂参赛 见证击剑传承
在众多参赛家庭中,来自上海的李氏家族格外引人注目,63岁的李建国带着38岁的儿子李明和12岁的孙子李想一同参赛,成为本届赛事唯一的三代同堂参赛家庭。
“我年轻时在省队练过重剑,现在退休了重新拿起剑。”李建国一边帮孙子整理装备一边说,“儿子和孙子都爱上了这项运动,这是我们家的共同语言。”他的儿子李明补充道:“击剑不仅锻炼身体,更培养人的意志品质,看着父亲和儿子在剑道上切磋,这种传承让人感动。”
这样的故事在赛场比比皆是,据组委会统计,家庭组团参赛的比例达到45%,击剑正成为连接亲情的特殊纽带。
赛事组织专业化 奥运标准护航
为确保比赛公平公正,本届赛事全部采用国际剑联认证的裁判和装备,32条剑道同时开赛,每场比赛配备三名裁判,其中国际级裁判8人,国家级裁判40人。
“我们完全按照国际赛事标准运作。”技术委员会主任王建军介绍,“从计时记分系统到录像回放设备,都达到了奥运会的技术要求,特别是在青少年比赛中引入即时回放系统,确保每个判罚都经得起推敲。”
赛事医疗保障也做足准备,现场设置4个医疗点,配备12名专业医护人员和3辆救护车。“击剑运动相对安全,但我们必须做到万无一失。”医疗负责人张医生说。
俱乐部模式成熟 市场化运作见成效
本届比赛的参赛选手全部来自全国各地的击剑俱乐部,这标志着中国击剑运动市场化发展进入新阶段,北京万国、上海锋尚、广州剑道等知名俱乐部都派出了庞大队伍。
“我们俱乐部这次来了86名选手。”北京万国俱乐部总教练张亮表示,“俱乐部联赛为业余选手提供了专业竞技平台,很多孩子通过这个舞台进入了省队、国家队。”
据统计,目前全国注册击剑俱乐部已达800余家,较五年前增长了三倍,击剑运动正从小众项目逐步走向大众视野。

东道主精心筹备 南昌展现城市魅力
作为东道主,南昌为本次赛事做了充分准备,市政府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,在交通、住宿、安保等方面提供全方位保障。
“我们希望通过举办这样的高水平赛事,提升城市形象,推动体育产业发展。”南昌市体育局局长李伟表示,“同时也能激发市民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。”
比赛期间,组委会还安排了击剑文化展、奥运冠军互动等系列活动,让市民近距离感受击剑魅力,在赛场外,不少当地家长带着孩子观摩比赛,咨询报名事宜。
新生代表现抢眼 传统格局受冲击
在首日进行的U14组别比赛中,一批年轻选手表现抢眼,来自成都剑心俱乐部的13岁小将王梓轩连胜五场闯入半决赛,他的父亲在看台上激动地说:“孩子练习击剑四年,每天训练三小时,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全国赛的舞台。”
值得关注的是,本届比赛来自二三线城市的选手水平明显提升,打破了以往一线城市垄断奖牌的局面。“这说明击剑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均衡发展。”技术代表陈教练评价道。
未来展望:击剑运动迎来黄金期
随着比赛深入,更多精彩对决将陆续上演,本次赛事不仅设有花剑、重剑、佩剑三个剑种的个人赛,还将举行团体赛,预计产生48枚金牌。
中国击剑协会主席王海滨通过视频向赛事表示祝贺:“俱乐部联赛是培养击剑人口的重要平台,我们看到越来越多青少年通过这个平台爱上击剑,这将为中国击剑运动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。”
赛场外,多家体育用品厂商设立了展位,最新款的击剑装备吸引众多选手体验,业内人士估计,中国击剑产业规模已突破百亿元,且每年以30%的速度增长。
夕阳西下,首日比赛落下帷幕,但南昌的击剑热浪仍在持续,明天,更多剑客将继续在剑道上追逐梦想,用手中的剑划出最美的弧线,这场全国击剑盛会,不仅展现了击剑运动的独特魅力,更彰显了中国体育多元发展的蓬勃生机。







发表评论